论述宏观调控经济对证卷的影响

2024-05-02 18:42

1. 论述宏观调控经济对证卷的影响

1. GDP变动(长期)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与该国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股票平均价格变动与GDP变化趋势相吻合。   (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市场呈上升走势。   (2)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行情下跌。   (3)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证券市场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   (4)转折性的GDP变动――当GDP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当GDP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证券市场亦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我国实际)1990年至2003年间,我国证券市场指数趋势与GDP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上涨趋势。但部分年份里,股价指数与GDP走势也出现了多次背离的现象。   2. 经济周期变动,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周期相应地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价波动是永恒的。 证券市场综合了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这种预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价格。   3. 通货变动   ①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   ②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   ③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价格:其一,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其二,经济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同时,原材料、劳务成本等价格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   ④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使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   ⑤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所有价格和工资都按同一比率变动,而是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引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因而某些公司可能从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损失。   ⑥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   ⑦通货膨胀使得各种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证券投资的风险。   ⑧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微观影响表现为:通货膨胀之初,“税收效应”、“负债效应”、“存货效应”、“波纹效应”有可能刺激股价上涨;但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恶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股价将受大环境影响而下跌。  ⑨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负增长,使得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资产状况严重恶化。而经济危机与金融萧条的出现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手段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国家预算(通过预算安排的松紧影响整个经济的景气,调节供需;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发展,该行业及其企业股票价格随之上扬)   2)税收(影响:a、投资者交易成本;b、传递政策信号)   3)国债(国债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流向格局有较大影响)   4)财政补贴   5)财政管理体制   6)转移支付制度   2、财政政策种类(扩张、紧缩、中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①增加收入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   ②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企业利润增加,促进股票价格上涨。   ③市场需求活跃,企业经营环境改善,进而降低了还本付息风险,债券价格也将上扬。   (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   ①政府通过购买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提高产出水平,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营风险降低,将使得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   ②居民在经济复苏中增加了收入,景气的趋势更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证券市场和债市趋于活跃,价格自然上扬。特别是与政府购买和支出相关的企业将最先、最直接从财政政策中获益,有关企业的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将率先上涨。   ③但过度使用此项政策,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时,虽然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但却进而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有可能使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不乐观,反而造成股价下跌。   (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4)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即使是存款准备金的小幅调整,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B、 再贴现政策   a、再贴现率: 短期政策效应:通过①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量②传导机制,导致商业银行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b、再贴现资格条件:长期政策效用: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c、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政府债券),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2)选择性政策工具   A、 直接信用控制:通过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B、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   3、货币政策的运作:   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4、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利率(影响明显,反应迅速)   ①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率上升,同一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   ②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增加公司盈利,股票价格也将随之上升。   ③利率降低,部分投资者将把储蓄投资转成股票投资,需求增加,促成股价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市场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①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体现从松或从紧货币政策时,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   ②当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时,会因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三)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概述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 收入总量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2、我国收入政策的变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政策。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对劳动者个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企业职工实行按时、按件计酬,还辅以奖金、津贴、补助等分配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   自1979年以来,对企业分别实行利润留成,利润递增包干,工资总额与利税增长挂钩,第一、第二步利改税,利税分流等多项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企业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在论述分配制度时突破性地指出:“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收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劳动收入,二是技术专利转让收入,三是技术入股收入。技术专利有偿转让的收入也是劳动收入。技术入股如果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则可获得较大的技术股收入,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三、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从而从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论述宏观调控经济对证卷的影响

2. 试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试述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分析是对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各种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各种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影响整个证券市场走势的因素,指导投资决策。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景气循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证券市场的变动一般先于经济周期的变动,由此起到所谓“晴雨表”作用,股市的这种先行运动是投资人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的结果。
利率
证券市场对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十分敏感,利率水平会左右股价水平,利率的升降会使证券市场应声跌涨,无论成熟股市或是初级股市,利率都是一个直接而强有力地发生作用的基本因素。
汇率 
汇率对个股——上市公司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大市的影响
财政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将使得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会降温;而扩张的财政政策将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将走强。 税收政策也是一些国家为刺激企业投资增长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调节弹性较大,政策的实施见效快,并且具有抵消财政政策效应的作用。从整体来说,松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证券市场价格上涨; 而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证券市场价格下跌。

3. 实际谈谈宏观调控理论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何借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决策标准,理由如下:第一,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不容宽恕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第二,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第三,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社会影响。许多社会问题可能就导致大量失业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增加产出的意义。第四,财政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情况。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根本措施还在于增加就业。而增加就业规模首先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贫穷者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是扩大财政。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使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在世界主导思潮影响下,针对我国现实做出的正确选择。 
(2)主导思潮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在战后到70年代都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而“滞胀”促使它们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 
(3)其他目标不合适。①外汇和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转轨阶段,国内外运行机制尚未高度融合,人民币对内对外价值不统一是正常现象。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自然难以兼顾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两个方面。②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当今的就业问题很难指望货币政策予以解决。而经济增长必须依靠货币供给来支持,就业问题的缓解也有赖于经济增长。这样,只有经济增长目标可与币值稳定目标并列。 
(4)目前必须把稳定币值放在首位。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尚未完成,导致通胀的因素并未消除。①综合财政赤字还很大;②经济结构矛盾对增加货币的压力仍然很大;③粮食减产引发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④如果松银根,宏观调控的成果仍有丧失的可能

实际谈谈宏观调控理论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何借

4. 请结合所学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分析我国政府所出台的这些政策原因与可能的结果

1、经济的波动,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经济有时候很好,具体表现就是:整个社会一片繁荣,大多数人生意兴隆,商人们大都觉得生意好做,人人有工作,人们收入增长迅速;但这一状况通常短的只有几年,长的或许有十几年、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好景通常不长,经济陷入衰退,表现为:生意难做,工作难找,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一片萧条。当然,过一段时间世道又变好,如此,循环往复,一起一伏,波动也。我这里所讲的宏观经济学,其顺序就是:首先从解释着短期的波动开始(这个阶段的模型有比较严格的假设),逐渐放松假设,推进到解释时间长一些(中期)的波动,然后才最后去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即贫穷与富裕的决定因素)。整个核心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有严格假设开始,然后逐步放松放松假设的过程,然后再由这一核心出发进行扩展——其实也是进一步放松假设的过程。 

2、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并且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当放松的货币政策. 
这就说明政府的宏观调空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右移,导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扩大投资,增加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 

3、物价水平的起伏 
在经济的波动过程中,物价水平的起伏,特别是通货膨胀这个怪兽的出现,危害不浅。中国政府当前如临大敌,央行连发十几道金牌约束货币量,就是对付通货膨胀这个怪兽的。物价水平这个指标,在宏观经济学的整个逻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利率的升降 
在微观经济学里,利率只是使用货币的代价——价格。但在宏观经济学里,问题就复杂起来,原因是,现代的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已经不仅仅是被普遍接受的物品,而是被强迫接受的物品,各国央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而且货币的发行往往是没有物质的担保的,换言之,央行发行的是一文不值的不可兑换纸币!这就使得利率的升降大多掌控在央行手里,但银行体系和公众对利率的影响仍在,这就使得问题很复杂。由于货币之重要地位,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更贴切的名称应该是货币理论,这观点我是从张五常教授那里听来的。 

5失业率的高低 
失业率的高低影响着政府的神经——因为失业者不会投当权者的票!要想连任或上任,就得争取这些投票者。

5. 宏观经济政策不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而且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宏观经济政策与其产生的影响相对应的是

     D         试题分析:题肢①错误,财政支出增加属于财政政策,不是货币政策,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对转让住房征收所得的20%,会减少投资性购房,对房价的上涨会有一定的稳定作用,故排除;题肢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D。    

宏观经济政策不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而且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宏观经济政策与其产生的影响相对应的是

6. 请根据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现状,并简要谈谈我国政府采用的经济政策。

回答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从就业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看,当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仍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我国采用的经济政策很多,但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通胀的威胁,我国的政策组合实现了转变。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进一步为宏观经济政策定调。

7.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用宏观经济政策原理给出合理对策

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1.提高百姓的消费能力。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就提出调动内需,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倒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情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归根结缔是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为此一定要立足于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使启动内需的投入突出三个重点。
首先,是要大量投资农村建设。一定要把对三农的投入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对农村人口占多的地方加大投入。其次,是要大量投入对农民的补贴、城乡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特别是要重视提升粮食价格和加强对城乡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第三,是要大量投入城市的居民住房建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启动内需的投入一定要把建设廉租房,这不仅可以抑制商品房价位过高,推动60多个产业的尽快复苏,而且能够为解决广大新市民“住有所居”问题开避一条新途径。
2.结构调整要描准三个目标
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弊端提出的。首先,是要描准节约减排目标。我国的GDP总量虽然仅有世界总量的6%左右,但是我们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费却大大超过这个比例。其次,是要描准自主创新目标。我国曾由于技术的落后,造成很多企业技术低下、风险增加,例如,我国生产1000亿米布,60亿套服装,50亿双鞋。此中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主要是赚取低价劳力——农民工的血汗钱。又如我国玻璃行业、电梯行业、洗衣粉行业、化妆品行业、饮料行业、相机及胶卷行业、电池行业等都被外资所掌控,造成了我们对市场掌控的被动和难度的剧增。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结构调整中,我们十分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对具有自主品牌的本土企业给予大力扶值。
第三,是要描准出口转型目标。伴随经济危机的发生,欧美市场的萎缩,要维持出口额,便不得不开发东盟市场、南美市场、俄罗斯市场乃至非洲市场。但是,由于东盟、南美、俄罗斯等同欧美经济条件不同,文化需求不同,所以要占领这些新市场,一定要有相应的产品文化、产品造型和产品价位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能适应出口转型的需要,搞好不同层次的适用创新,让我们的企业能够在出口转型中,抓住机遇,站稳脚跟。
3.财政金融政策助扩大内需
应对经济危机,特别是确保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落到实处,在财政金融使用方面应采取三项举措。首先,是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增大国家财力,又有利于促进居民存款向消费领域流动,并有利于扩大内需措施的更好实行。
其次,是在国家机关推行厉行节约。我国的国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停留在40%以下,这同发达国家这个比值高达70%—80%相比,低出30—40个百分点。另外,内需难以调动也与国家机关消费国家财政比例过大和行政成本过高以及财政资金使用过于灵活、浪费较大,造成广大普通居民享用二次分配的机会极低有关系。第三,为了确保劳动力有业可就,我们必须通过财政、金融的支持来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在银行贷款中切出较大份额,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和创立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担保方面,应该出台一些松绑与放活的政策,对有专利技术或有信誉的企业,应允许以专利和信誉进行贷款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用宏观经济政策原理给出合理对策

8. 联系我国实际论述宏观调控之财政政策的具体运用。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